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边防建筑,知道如今也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而除了北京长城以外,在各地其实都有长城,其中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便是一处极为重要的长城关隘,乃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古语有云:“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这句话所描写的景区就是雁门关。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又地处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所以又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作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有东、西二门,分为古雁门关和明雁门关。
古雁门关即铁裹门,位于西陉关旧址。古雁门关的有名景色为关城和古官道,猴岭长城以及孙传庭暮等景点。关城是人工开凿的关隘,呈V字型,现存周围墙基,南有4处屋基,北有一座烽火台。古官道全长30多公里,是当时商家来往和行人走路的必经之道。猴岭长城因悬崖上有石头酷似猴子而闻名,孙传庭墓则是清朝大官的墓葬,具有十分高的历史价值。
明雁门关位于东陉关,其中有名景点包括天险门及雁楼,镇边祠,雁门关长城等众多景点。天险门是关城南侧第一道城门,为明代所筑。天险门上建有雁楼,坐西朝东,是当时历史上的重要关点。镇边祠是纪念战国时的将军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雁门关长城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建造而成的,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一座敌楼,是明代长城有名的代表作。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就变成了国家战略上的军事要地。
历史上雁门关,曾是杨家将故事的发生地,北宋与辽国在雁门关一线进行过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雁门关以北地区紧邻农牧交错带,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角力的前沿杨家将镇守的金沙滩古战场就在这里。
雁门关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雁门山东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雁门关”,其二是“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而得名的雁门关,被长城专家舆为“万里长城第一关”,扼守着山西北部重要的战略通道,其得失对于中原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被当之无愧地誉为“中华第一关”,上迄秦汉,下至明清,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正所谓“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关。”雁门关并非单一的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最为庞大完整、严密、复杂的军事防御工程。双关指的是雁门关由东陉关和西陉关共同组成,双关并存,互相倚防,东陉关是指现在的雁门关。四口指的是连接东陉关的广武口和南口,连接西陉关的白草口口和太和岭口,这是逾越雁门天险的两条战略通道。
1、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出自唐代:卢照邻《战城南》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出自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3、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出自唐代:李白《山鹧鸪词》
4、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出自唐代:崔颢《雁门胡人歌》
5、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出自唐代: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